中医科
内科中心
外科中心
妇科中心
儿科中心
脑病科
康复科
口腔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临沂中医养生之四时养生法

来源:同德中医院 日期:2019-09-15 11:42:37

今天临沂中医就来讲一下芒种,夏至及小暑的养生方法及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芒种

一、芒种: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每年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度,即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之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就是说,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这种说法就表明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期间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盛,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人们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等。芒种宜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芒种饮食宜清淡,莫贪凉:阴阳学说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尤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这个节气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宜多吃能袪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掌握好低盐、多饮、清热、淡软的原则。

此节气宜食桑葚、梅子、荞麦:

(1)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桑葚入胃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

(2)梅子:味酸、性温,具有止咳、止泻和生津止渴的功效,可改善虚热烦渴、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与腹痛,还可增进食欲,消除腹胀。

(3)荞麦: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的功效,特别适合夏季常吃。芒种衣物勤洗换,皮肤好:芒种节气气温逐渐升高,加上气候湿热,除衣物常洗常换外,还应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服,如亚麻、丝绸、棉布等制品。芒种节气常洗澡既能保持皮肤洁净,还能去除身体内多余的“阳热”,但须注意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以免“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芒种节气宜用五枝汤进行沐浴:取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一把,麻叶250克。将五种药物用纱布包好,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再将以上混合液倒入锅中煎,煎煮时间大概在20分钟,取煎煮药液倒入浴池的清水进行洗浴即可。芒种时节宜午休,不犯困:芒种时节湿邪弥漫,脾喜燥恶润,脾又主肌肉,脾被湿邪所困,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乏力,头脑不清,此时午休是不错的办法,但午休也要讲究科学,否则适得其反,午休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周围环境安静并且自然的清凉舒适,忌开空调、吹过堂风。空调病食生姜中医认为生姜具有三大功效,即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在空调房里待太久,体内寒气就会偏重,吃完姜后,发出的汗可以把体内的病毒和寒气一起带走,由寒邪导致的不适症状也随之消失。芒种情志宜舒畅,勿恼怒:精神调养上应该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这样肌体得以宣畅,振奋精神,通泄得以自如。移情法畅情志:

(1)琴棋书画移情法。

(2)运动移情法:宣泄不良情绪。

(3)外出旅游或者锻炼,让秀丽的自然风光调节情绪。

芒种四穴宜按摩,防感冒:吹空调、感受暑热易发生感冒,坚持按摩以下四穴:

(1)按摩风池:在头枕部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相平处,用食指、中指一起按摩。

(2)搓大鱼际:位于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两手交替反复搓大鱼际。

(3)按揉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左右太阳穴。

(4)搓揉迎香:在鼻翼两侧。用两手食指分别按住迎香穴上下来回搓热。芒种运动宜调息,促排汗:芒种时可以选择游泳、跑步、打球等方式进行运动,以促进排汗,增强体质。

夏至

二、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季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锦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这时人们应顺应节气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从而“心静自然凉”。夏季易伤暑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壮热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暑性升散,可治腠理开泄而多汗,耗伤津液,而大量出汗同时往往伴随气的损耗而气虚。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多雨而潮湿,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侵犯人体,而夏季人们常贪生冷,易伤脾胃,脾失健运易形成湿浊内生,而湿聚成痰,常兼见四肢困倦,大便溏泄而不爽等症状。养生穴位:丰隆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络穴,被称为“化痰要穴”。最先出现在《内经·经脉根结》:“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丰隆为胃经络穴可联络表里,可健胃运脾,再有《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丰隆,主身湿”,《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是胃经经气深聚的地方。首见于《素问》:“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所谓附之者,举膝分易见也”。针刺足三里补中升阳、行气补虚,阳升则气行,气行则水行。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足三里升阳健脾,故可常按揉足三里穴。夏至习俗: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防疰夏”:疰夏又被叫做苦夏,指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而现今各地关于夏至的食物各有不同,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山东是“冬至饺子夏至面”;无锡“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而上海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小暑

三、小暑: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礼记》曰:“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但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此时也是夏季养生的开始。起居饮食:“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起居要防湿,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节气中,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椅凳等,因为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一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久坐,就会诱发痔疮、湿疹、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在小暑节气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偏嗜生冷寒凉,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腹泄。小暑节气的药膳调理,既要能清热祛暑,又要能健脾化湿。

精神调摄: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定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进入三伏天,很多人也要进行三伏贴敷,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最早提出冬病夏治理论的典籍可追溯到《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辰之门。”冬病夏治是以阴阳对立和阴阳互根的理论为依据,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三伏天是机体阳气最盛之时, 也是体内阴寒之邪易解之时, 此时正是扶阳益气、祛除阴寒的最佳时机。“三伏贴” 又叫做“三伏灸”。贴敷疗法最早见于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 书中记载用白芥子捣碎成泥贴敷于百会穴, 使局部皮肤发红, 从而治疗毒蛇咬伤的病症。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之一, 而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三伏穴位贴敷疗法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明清时期, 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喘门》中曰“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 往往获效。方用净白芥子一两, 延胡索一两, 甘遂半两, 细辛半两, 共为细末入摩香半钱杆匀姜汁调, 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督痛疼, 切勿便去, 候三灶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加此三次病根去矣。” 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三伏贴治疗疾病的范围较为广泛, 但以“冬病”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基本病机可总结为阴寒内盛或者阳虚导致阴寒, 常需夏季阳气的鼓舞才能激发人体的阳气。

2016年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开始引起重视, 中医节气思想或节点思想逐渐被引入临床。可以预见, 中医学注重时令变化, 根据节气调整用药的因时制宜理念作为中医学优势和特色, 必将得到进一步传承, 指导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这三个节气的养生相关的个人见解,以供大家参考,刚接触这种专业的养生知识,肯定有点枯燥乏味及难以理解,所有的东西都讲究持之以恒,中医及养生也是一样,好的东西都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同样,我学习和热爱中医已经十余年,现在也不敢说就学的很明白,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门科学,为了大家的健康和养生意识我才会在这里写这么多相关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欢迎关注临沂中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临沂中医知识和养生知识欢迎文章下方留言,临沂中医会不定期的更新相关的文章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宁可药柜三尺尘,但愿人间无病人!